二十世纪初,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存在微不足道:散布的农业基布兹,少数城市社区,以及主要限于礼仪和学术的希伯来语复兴。随着1933年的哈瓦拉(转运)协议和1938年的埃维昂会议,景观开始转变,这两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促进了从纳粹控制的欧洲犹太人的移民。几年内,移民将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成倍增加,改变了人口平衡和这片土地的政治视野。
1917年贝尔福宣言,后来纳入英国托管条款,承诺支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民族家园”,同时——至关重要地——规定“不得做任何可能损害现有非犹太社区的公民和宗教权利的事情”。然而,从锡安主义运动的早期日子起,其领导层就将征服和殖民化视为通往国家地位的必要阶段。诸如西奥多·赫茨尔、海姆·魏茨曼以及后来的戴维·本-古里翁等思想家,并非辩论是否应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政权,而是如何在已有人居住的土地上保障并扩展它。
对于本土人口——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同样——在殖民托管下大规模移民的前景引发了焦虑和抵抗。1930年代末的阿拉伯起义反映了这样的恐惧:以欧洲迫害的避难所为幌子,在实践中已成为剥夺的工具。在奥斯曼统治下作为平行社区开始的东西,在英国监督下被重塑为竞争性的民族项目。
1947年11月,联合国分治计划(第181号决议)提议将土地分为两个国家,将巴勒斯坦的56%分配给犹太人口,当时他们约占居民的三分之一,并拥有约7%的土地。对于巴勒斯坦阿拉伯多数派,这似乎不是妥协,而是国际法令批准的剥夺。当社区之间爆发内战,英国撤军时,锡安主义力量迅速行动以保障并扩展分配给他们的领土。
到1948年,事件加速超出回忆。锡安主义准军事组织——特别是伊尔贡和莱希——对阿拉伯社区和英国行政当局的武装斗争扩展为公开叛乱。他们的爆炸和暗杀远超巴勒斯坦;一次袭击甚至打击了罗马的英国大使馆。精疲力竭且日益无法遏制暴力,英国放弃了托管,将巴勒斯坦的棘手问题移交给新成立的联合国。
结果是纳克巴——“灾难”——其中超过70万巴勒斯坦人在系统性的恐吓和破坏运动中被驱逐或逃离家园。村庄被夷为平地,家庭散布到邻近阿拉伯国家,一个民族社会几乎在一夜之间瓦解。联合国通过第194号决议(1948年12月)承认他们的困境,确认难民的返回或赔偿权。然而,这个承诺从未被执行。其未实施允许以色列巩固新边界,并让阿拉伯东道国将难民的存在视为暂时的——一种已持续超过七十年的临时状态。
1948年的暴力留下了废墟和流亡的景观。战斗中1万至1.5万巴勒斯坦人丧生,而数千人则在城镇和村庄陷落时的屠杀和驱逐中受伤。当代研究,包括历史学家瓦利德·哈利迪在All That Remains中的细致记录,记载了超过400个巴勒斯坦村庄的破坏,其中一些完全从地图上抹去,其废墟后来被新的以色列定居点或犹太民族基金种植的森林覆盖,以掩盖居住痕迹。
到1949年夏天,难民人口达到约75万,来自战前120万阿拉伯人口。家庭成波逃离:首先从沿海城市如雅法、海法和阿卡;然后从加利利和中部高地,当锡安主义民兵——很快整合进以色列国防军 (IDF)——在达莱特计划下推进,这个战略蓝图授权清空被视为敌对或战略要地的地区。
邻国不均衡地吸收了人力潮。
联合国于1949年成立了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 (UNRWA),提供食物、住所和教育。然而,该机构的授权——旨在作为等待遣返的临时人道主义措施——成为永久 limbo 的脚手架。虽然第194号决议承认难民的返回权,但国际社会或新以色列国均未采取步骤实施。阿拉伯东道国引用同一决议拒绝授予公民身份,坚持这样做将使以色列拒绝遣返流离失所者合法化。因此,从一开始,1948年的难民就被夹在两个否定之间:返回的否定和归属的否定。
黎巴嫩,巴勒斯坦邻国中最小的,承受了与其规模和脆弱社会结构不相称的负担。当第一波难民在1948年越过其南部边界时,他们疲惫不堪,往往步行或骑驴,仅携带房屋钥匙和丢失财产的契约。1948年至1949年间,约10万至12万巴勒斯坦人进入黎巴嫩——约占战争创造的总难民人口的六分之一。新成立的联合国救济机构 (UNRWA)到1952年注册了其中的12.7万,将家庭安置在提尔、西顿、的黎波里和贝鲁特郊外的临时营地。
黎巴嫩的接待受其自身宗派平衡塑造——马龙派基督徒、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以及德鲁兹之间的微妙权力分配——以及普遍恐惧,即授予数万主要逊尼派难民公民身份将破坏这一平衡。与后来将许多巴勒斯坦人归化的约旦不同,黎巴嫩让他们保持无国籍,提供居留但无国籍。他们被贴上客人标签,这个术语暗示临时保护和政治排斥。
最初,难民住在泥泞地块上搭起的帐篷中,依赖UNRWA配给和紧急援助。随着时间推移,帐篷让位于锌顶棚屋,后来是混凝土棚屋,但他们的法律暂定性仍被编码。根据法律,巴勒斯坦人被禁止拥有财产、加入工会或从事七十多种职业,包括医学、法律和工程。营地与城市间的移动需要许可;教育和医疗访问依赖于始终资金不足的UNRWA系统。
最终形成了十二个官方营地,从西顿附近的艾因·希尔韦——现在黎巴嫩最大——到贝鲁特的夏蒂拉和布尔吉·巴拉杰内。很快,拥挤达到了惊人的密度:在夏蒂拉,3万人生活在不到半平方公里内。基础设施最小;污水和供水系统腐朽;电力每天闪烁几小时。然而,在贫困中,营地也成为韧性空间——学校、诊所和政治组织维持着根植于返回权的集体身份。
黎巴嫩当局,在政治建制大部分的支持下,坚持巴勒斯坦人的存在是暂时的。这一坚持不仅是人口统计学的,而是意识形态的:整合难民,论证认为,将溶解他们必须有一天返回家园的声明本身。因此,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流亡既是人道状况,又是政治声明——阿拉伯世界誓言永不仓促愈合的伤口的可见证词。
几十年来,营地不仅是流亡的地理学,而且是缓慢燃烧的道德紧急情况。想象一下在帐篷巷子里出生的一代代人,你祖父母的房子只存在于枕头下保存的钥匙的记忆中——那里反复且正式地告诉你,你可能永远不属于那里。经过三十多年返回权仍为纸上承诺,联合国决议回荡但未执行,东道国将流离失所视为临时行政问题,黎巴嫩的许多巴勒斯坦人面临严峻算术:无公民身份、有限工作、受限教育、无法律途径收回土地或尊严。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它是法定的:由使永久性不可能的法律和政策产生和强化的状况。
很难看出这种状况如何激进化。当外交补救停滞,国际机构未能提供执行时,普通人往往抓住触手可及的工具——先是组织政治,然后对一些人来说是武装抵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及其构成游击队的兴起必须对照这种剥夺背景阅读。对于许多难民,拿起武器不是抽象意识形态,而是对日常羞辱的具体回应:否定基本公民和经济权利、封锁边界、缓慢抹除家园。对于1948年目睹村庄被夷平和邻居被驱逐的人口,然后看到国际系统承认他们的权利却不执行,暴力开始看起来是唯一能产生注意、杠杆和——无论多么悲剧地——安全的语言。
这种人类逻辑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武装派系在营地及其周围建立基地,为什么他们在那里组织社会服务,为什么营地随着时间军事化。它不免除随之而来的伤害。越过以色列边界的游击行动邀请报复,主要落在平民身上;集体惩罚加深了黎巴嫩人的恐惧,并为更严厉措施提供了借口。简而言之,向力量的转向创造了反馈循环:无国籍和边缘化推动难民人口的部分向激进主义;激进主义引发军事回应和政治去合法化;这些回应强化了难民的排斥。
这样看,1982年的入侵——以及随后在萨布拉和夏蒂拉的大屠杀——不是自发的断裂,而是由失败权利、截断补救和升级报复循环锻造的链条的灾难性终点。道德复杂性显而易见:产生营地 limbo 的国家和国际系统对创造人们感到被迫抵抗的条件负责——但采取暴力形式的抵抗,尤其是针对平民的,也产生新受害者和扩大道德深渊。
国际法本身为这些选择后来如何被正当化提供了一些基础。根据日内瓦第四公约和1977年附加议定书 I,生活在外国占领下的民众有权抵抗该占领——包括在某些情况下以武装手段——只要这种抵抗尊重针对平民的禁令。联合国大会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多次重申这一原则,在决议中承认“殖民和外国统治下人民斗争的合法性,以行使他们的自决权”。
这些条款是否适用于生活在流亡中的巴勒斯坦人而非直接占领下是辩论的焦点。他们的土地和家园仍由以色列国控制,但他们自己被关押在邻近领土,被拒绝返回,并事实上无国籍。对于许多巴勒斯坦思想家和法学家,这种流亡并未废除抵抗权;它只转移了战场。在他们看来,武装抵抗权扩展到那些占领跟随他们穿越边界的人民——通过驱逐、封锁和对难民营本身的军事入侵。
在实践中,这些法律论点几乎没有改变所经历的现实:以色列视所有来自黎巴嫩土地的武装活动为侵略,而黎巴嫩则将难民营战士视为客人兼负担。结果是一个国中国——PLO在黎巴嫩南部的准自治存在——被一些派系容忍,被其他派系鄙视。随着1970年代推进,营地不仅成为剥夺的象征,还成为扩展区域冲突的前线。
到1960年代末,黎巴嫩的难民营已成为流亡中巴勒斯坦民族运动的中心。1967年六日战争和以色列对西岸和加沙的占领后,巴勒斯坦抵抗团体散布在阿拉伯世界,其在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基地成为跨国斗争的节点。
1970年9月,约旦君主制在被称为黑色九月的血腥内战后驱逐了PLO。数千名战士越过边界向北逃往黎巴嫩,那里的营地既提供庇护,也提供现成新兵。这一涌入改变了黎巴嫩的政治平衡。PLO建立了平行行政——通过其巴勒斯坦红新月会管理学校、医院和福利系统,同时组织武装翼如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人民阵线 (PFLP) 和 巴勒斯坦解放民主阵线 (DFLP)。
对于许多难民,PLO的到来象征赋权:1948年以来首次,巴勒斯坦人不仅是援助接收者,而是自身命运的代理人。然而,对于黎巴嫩政治建制的大部分,这看起来像国中国。越过北部以色列边界的突袭吸引了报复性空袭,杀死黎巴嫩平民并摧毁基础设施,加深了未选择托管战争的社区的怨恨。
黎巴嫩国家和PLO之间不稳定的共存通过1969年开罗协议正式化,由埃及斡旋。它授予巴勒斯坦人在营地内有限自治和携带武器抵抗以色列的权利——对黎巴嫩主权领土的空前让步。一段时间,这个安排维持了脆弱平衡:黎巴嫩可以声称与巴勒斯坦事业的团结,同时卸下对难民福利和安全的责任。
但随着黎巴嫩自身宗派紧张加剧,这个安排瓦解了。PLO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增长,将其与黎巴嫩1975–1990年内战中的左翼和穆斯林派系结盟,而右翼基督教民兵,特别是法朗基斯,开始将巴勒斯坦人视为人口威胁和外国军队。法朗基斯与PLO相关力量的冲突在贝鲁特和南部爆发,将街区和营地变成前线。
以色列,观察着边境对面的混乱,开始将黎巴嫩视为不仅仅是安全威胁,而是机会。以色列领导层寻求军事上中和PLO,同时培养与分享共同敌人的基督教民兵联盟。从1970年代末开始,以色列向南黎巴嫩军队 (SLA) 和法朗基斯运动元素提供武器、训练和后勤支持,有效地在北部边界建造代理力量。
1978年3月,在PLO袭击以色列沿海高速公路杀死三十八名平民后,以色列发动了利塔尼行动,入侵至利塔尼河,杀死一千多名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平民。尽管行动被正当化为反恐措施,其潜在目标是将PLO向北驱逐并建立由SLA巡逻的缓冲区。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UNIFIL) 被部署作为回应,但其授权薄弱,其存在主要是象征性的。
接下来的几年见证了升级循环:PLO突袭、以色列空袭、报复炮击和双方逐步根深蒂固。到1981年,以色列官员声称每年超过两百以色列人死于跨界射击,而黎巴嫩城镇则遭受常规轰炸作为回报。在同一时期,阿里尔·沙龙,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构想了一个更广泛的计划——军事上粉碎PLO,将其逐出黎巴嫩,并在贝鲁特安装一个友好的基督教领导政府。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在代号加利利和平行动下对黎巴嫩发动全面入侵。官方上,声明的目标有限:将巴勒斯坦游击队向北推40公里以停止跨界火箭射击。实际上,行动范围由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更雄心勃勃地划定,并由总理梅纳赫姆·贝京批准。未公开目标包括摧毁PLO的军事和政治基础设施,将其领导逐出黎巴嫩,并在贝鲁特安装一个亲以色列政府,由马龙派法朗基斯领导巴希尔·杰梅尔。
进攻规模揭示了其真实意图。近6万以色列士兵,由800辆坦克、装甲旅和空军中队支持,在沿海岸、中央高地和东部贝卡谷的协调突击中越过边界。入侵迅速淹没了UNIFIL阵地和黎巴嫩村庄,在几天内远远超过40公里限制。到6月8日,以色列部队占领了提尔和西顿;到6月14日,贝鲁特本身被包围——一个近百万平民的城市,现在处于围困中。
人力成本惊人。根据黎巴嫩政府估计,约17,000–18,000人——压倒性多数平民——在战争初期阶段丧生,数千人受伤。西顿和西贝鲁特的整个街区在持续轰炸下夷平。现场记者,包括罗伯特·菲斯克和托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世界末日般的破坏场景:烛光运行的医院、巷子里堆积的尸体,以及搜寻水源时举着白旗的孩子。
到6月底,PLO剩余战士——约11,000人——在西贝鲁特挖壕沟,被IDF从陆、海、空包围。围困持续近十周。以色列炮兵和空袭日夜轰击人口稠密街区,切断电力、食物和医疗供应。加沙医院和马卡塞德医院不堪重负。死亡人数每日上升。西方外交官将轰炸比作斯大林格勒围困,指出以色列针对被困平民的火力“完全不成比例”。
国际愤怒高涨。联合国安理会在第508号决议中谴责入侵,要求立即停火。美国特使菲利普·哈比布不懈谈判以斡旋停火。经过数周压力,1982年8月达成协议:
8月21日至9月1日,近14,400名PLO战士及其家属从贝鲁特出发前往突尼斯、叙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撤离在国际监督下进行,当时被誉为外交成功——围困的有序结束,可能最终稳定黎巴嫩。
但和平被证明是幻觉。以色列未如承诺从贝鲁特外围撤军;其部队仍部署在城市周围。9月14日,仅在最后一支PLO车队从港口出发几天后,一场巨大爆炸撕裂了东贝鲁特的法朗基斯总部,杀死了总统当选人巴希尔·杰梅尔——以色列的主要盟友和沙龙战后政治愿景的基石。暗杀,被归因于叙利亚社会民族党成员,粉碎了以色列的计划,并将黎巴嫩重新拖入混乱。
当以色列坦克于1982年9月15日进入西贝鲁特时,萨布拉社区和毗邻的夏蒂拉难民营位于他们迅速封锁的区域内。这些是人口稠密地区,估计20,000–30,000平民的家园,主要为巴勒斯坦难民和贫穷黎巴嫩什叶派家庭。最后的PLO战士两周前离开了城市。剩下的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男人、女人、孩子和老人——相信他们受美国和以色列保证的停火保护。
巴希尔·杰梅尔,法朗基斯领袖的暗杀提供了复仇借口。9月16日下午,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和参谋长拉斐尔·埃坦在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的IDF前线指挥所会见了法朗基斯指挥官,包括埃利·霍贝卡。法朗基斯——以色列的亲密盟友——被授权进入营地“根除恐怖残余”。以色列军官协调后勤,提供运输,并用部队和装甲车包围区域。他们还整夜发射照明弹以便利民兵行动。
一旦进入,法朗基斯部队开始无差别杀戮。在接下来的四十小时内,从周四晚上到周六早上,他们从家到家移动,处决整个家庭,侵犯妇女,并用推土机将尸体推入集体坟墓。许多受害者近距离枪杀;其他人被刀或手榴弹杀死。幸存者后来描述街道上排列的尸体和空气中弥漫的腐烂臭味。
在大屠杀期间,以色列士兵维持了营地周围的警戒线,控制进出点。暴行报告几小时内通过无线电过滤到以色列指挥官。国际红十字观察员和附近街区的记者也向IDF军官报告了大规模杀戮。然而,军队没有干预。杀戮持续了近两天,直到民兵在9月18日上午8:00在国际愤怒和美国直接抗议后终于被命令撤出。
死亡人数仍有争议,但任何计算都恐怖。
死者中包括巴勒斯坦人、黎巴嫩什叶派和少数叙利亚人——几乎全为平民。
尽管大屠杀由法朗基斯民兵执行,但以色列指挥结构在使行动可能的参与是不可否认的。以色列部队:
当首批国际记者——包括罗伯特·菲斯克、洛伦·詹金斯和珍妮特·李·史蒂文斯——于9月18日进入夏蒂拉时,他们发现噩梦:尸体堵塞的巷子、推土机坑满是尸体,以及震惊中徘徊的幸存者。这些图像灼烧了全球意识,并粉碎了以色列寻求“加利利和平”的主张。
大屠杀引发了立即的国际愤怒。联合国大会在第37/123号决议(1982年12月)中谴责其为“种族灭绝行为”,并认定以色列对未能防止它负责。在以色列本身,公众愤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估计40万人——近人口的十分之一——在特拉维夫游行要求问责。
在公众压力下,以色列政府于1983年成立了卡汉调查委员会。其发现是谴责性的,尽管措辞谨慎。委员会裁定:
沙龙被迫辞去国防部长职务,尽管留在内阁,并二十年后成为总理。没有以色列或法朗基斯军官因大屠杀而被刑事起诉。2001年,幸存者通过针对沙龙和其他人的比利时战争罪案寻求正义,但该案于2003年因管辖权问题被驳回。
多国部队 (MNF)——其先前撤离使营地无保护——于1982年9月底返回贝鲁特,但其存在无法逆转已发生的事。在数月内,新暴力爆发:针对美国和法国部队的自杀式爆炸、西方部队的撤离,以及黎巴嫩更深地陷入混乱。在西贝鲁特废墟中,萨布拉和夏蒂拉的幸存者将死者埋葬在匆忙挖的集体坟墓中,并开始了漫长而隐形的哀悼工作。
在黎巴嫩,萨布拉和夏蒂拉加深了宗派伤口。对于基督教民兵,它巩固了罪责和报复的遗产;对于什叶派和巴勒斯坦社区,它成为集结苦难和不公的象征。内战又持续了八年,留下约15万人死亡,直到塔伊夫协议 (1989)终于恢复了脆弱和平。然而,难民仍被排除在该协议的国民契约之外,仍无公民身份或财产权,仍被关押在父母和祖父母家园的营地中。
国际上,大屠杀暴露了缺乏政治意愿时人道法界的局限。联合国决议、日内瓦公约和新兴的“保护责任”概念都宣告了防止暴行的义务,但没有一个转化为有效执行。2000年代初的比利时战争罪案短暂重开问责问题,但最终被管辖改革限制。到今天,没有法庭裁决萨布拉和夏蒂拉的杀戮。
文化上,大屠杀作为伤口和镜子持久存在。电影如阿里·福尔曼的《与巴希尔共舞》 (2008) 探索以色列士兵对共谋的萦绕记忆;文学作品如埃利亚斯·胡里的《太阳之门》和罗伯特·菲斯克的《怜悯国家》以灼热亲密记录人类毁灭。对于巴勒斯坦人,每年9月的周年纪念少于纪念,更像是连续性的仪式——提醒同样的无国籍状态在1982年让他们无保护,今天在黎巴嫩营地和被占领土上持续。
四十年后,萨布拉和夏蒂拉不止是历史插曲;它是道德地标。它迫使面对未愈移居、未执行承诺、未挑战的免责后果。它显示,当整个民族被剥夺法律归属时,暴力不是偏差,而是等待其时刻的必然。
大屠杀幸存者现在年老,他们的记忆淡入历史记录,但他们的证词作为警告持久——无国籍者的权利是世界良知的尺度。最终,萨布拉和夏蒂拉不仅仅是大屠杀的故事;它是二十世纪未完之问的故事:正义能拖延多久,直到历史重演?
纳克巴和萨布拉和夏蒂拉不是孤立悲剧,而是单一连续体的章节——人类被权力致盲、法律宣告却未执行、记忆被武装并轮流遗忘的历史。这个链条的每个时刻提醒我们,未被承认的苦难在新形式和新土地上再现自身。
正义的承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修辞。然而,那些记住者的持久——仍握有消失家园钥匙的幸存者、在难民营长大的孩子仍等待返回——见证了不可摧毁的事物:拒绝让抹除成为最终判决。
如果这个历史有教训,那就是建立在剥夺上的任何安全都无法持久,排除正义的任何和平都无法持久。直到流离失所者的尊严生活权——无论返回或认可归属——被尊崇,流亡的地理将继续扩张,萨布拉和夏蒂拉的幽灵将与我们所有人同行。